WEFV2626EFCEYYYB15VEF

 

內容簡介

本書獻給「天然獨」

  對於放眼世局、面對兩岸、愛惜台灣,並懷抱人生熱情與理想的年輕世代,看了黃年的《獻給天然獨:從梵谷的耳朵談兩岸關係》,會覺得有如經歷一場心智的滌盪,及一場縱貫七十餘年的峰迴路轉的政治旅行。

  《獻給天然獨》一書指出,兩岸關係是一種認知與抉擇。沒有「天然獨」或「天然統」這回事,所以也不要相互貼標籤。

  本書從見仁見智的角度來剖析兩岸關係。所以,無論見仁,或見智,無論讀者是藍綠紅,皆是開卷有益。

  本書的文字平淺,但思維深遠。這是一本很不一樣的探討兩岸關係的書本。思考的入口很不一樣,思考的出口也很不一樣。思考的方法很不一樣,思考的結晶也很不一樣。

  與其說本書是在談論兩岸關係,不如說,本書是在談論兩岸關係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這條路徑,可用來處理有關兩岸的知識,也可用以處理人生其他方面的知識。

  《獻給天然獨》從梵谷的耳朵來談兩岸知識。

  本書說:面對一切的知識,最好不要陷入「左臉理論」或「右臉理論」,而要盡可能地探求「全臉理論」。

  因此,本書從「綠色梵谷」、「藍色梵谷」,及「紅色梵谷」,來分途探究藍綠紅三方面的兩岸政策。希望藍綠紅三方都能看到自己,也都能看到對方。

  所以,本書也從「綠色的震盪」、「藍色的震盪」、「紅色的震盪」,來分途評論藍綠紅三方的兩岸政策盲點。
  
  《獻給天然獨》認為,解決兩岸困局的責任,不能只是責成於一方。本書指出:北京說,蔡英文政府有一張「沒有完成的答卷」。但北京自己也有兩張「沒有完成的答卷」。

  雙方都不能只出卷子給對方答,而不答自己的卷子。

  兩岸有三張「沒有完成的答卷」:
  第一張:台灣如何面對大陸。
  第二張:大陸如何面對台灣。
  第三張:大陸如何面對中國夢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到「有普世價值的中國方案」的轉型與躍升,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與內涵。

  《獻給天然獨》探討了台獨運動對台灣政治的正面價值,也說出了台獨的侷限。本書描述了台獨的多種面向,看過此書應可看到台獨的全貌。

  本書對白色恐怖也有深入淺出的探究。從凱達格蘭大道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及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現場資訊中,說出了一個「人所未見/人所未言」的白色恐怖的梵谷面容。

  還有,北京西山亦有一座「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本書也作了政治導覽。

  本書建議,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名單,應當重建其分類標準。此一呼籲,應得到朝野的重視。

  本書的旅程還經過台北市博愛特區,從紅綠藍的角度來一趟也許大眾從來視而未見的政治遊覽。

  本書有許多有趣又有啟發性的比喻。譬如「筷子理論」、「杯子理論」、「大屋頂中國」。淺近易懂,看過一遍,即能掌握兩岸關係的基本架構。

  本書的後半部的分量不比前半部輕。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到「有普世價值的中國方案」,來探究中國大陸當局在中國及兩岸的責任。也以「中華民國加台灣/不能台灣內殺中華民國」,向太陽花世代呼籲。

  什麼是「中華民國加台灣」?什麼是「不能台灣內殺中華民國」?詳見本書。

  「統一」給台灣帶來極大的壓力與焦慮,本書打破忌諱,討論台灣在統一問題上的防禦面及攻勢面,這應當是台灣遲早必須面對的情勢,深具啟發性。

  蘇起教授給本書寫的序文說,如今兩岸關係的精神病,像最後幾年的梵谷一樣,病得越來越嚴重了。本書也可視為一本病歷,一篇診斷,與一味處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年(筆名/童舟)


  現任《聯合晚報》發行人、《聯合報》主筆。

  政大新聞系、政大政研所碩士、英國牛津大學研究。

  曾任:《聯合報》總主筆(任職21年/1992-2013)、《聯合晚報》社長、《民生報》社長、《民生報》總主筆、《聯合報》總編輯、《聯合晚報》總編輯。

  著作:《蔡英文繞不繞得過中華民國》(2015,天下文化)、《大屋頂下的中國》(2013,天下文化)、《從漂流到尋岸》(2011,聯合報社)、《這樣的陳水扁》(2008,聯經)、《漂流的台灣》(2001,聯經)、《李登輝總統的最後一千天》(2000,聯經)、《李登輝的心靈寫真錄》(1998,聯經)、《李登輝的憲法變奏曲》(1998,聯經)、《臺灣政治發燒》(1980,四季)。

  獲獎紀錄:星雲真善美新聞獎新聞專業貢獻獎(2009)/金鼎獎新聞評論獎(2000、1998)/吳舜文新聞評論獎(2011、2009、2008、2000、1997)/曾虛白新聞評論獎(2000、1999、1998、1997)。

目錄

推薦序 宛如梵谷 嘆兩岸關係的精神病/蘇起
自序1 天然獨是一種偽宿命論
自序2 當然,也不會有天然統──北京也有「未完成的答卷」

專輯:西山/綠島 白色恐怖受難者名單 應當重建分類標準
開場白

1. 一個概念‧三個架構
連結點‧主體性/筷子理論‧杯子理論‧大屋頂中國

2. 梵谷畫像的陷阱
相激相盪‧相輔相成

3. 四座政治地標
從總督府到總統府/要不要在二二八停格/雞兔同籠的紀念碑/中國連結的消長浮沉/西山無名英雄廣場‧泰源事件‧馬場町秋祭/天漸漸光‧曙光迎來早/民主運動‧革命運動/紀念堂‧中正廟/中華民國加台灣

4. 兩岸三角大格局
尾巴搖狗/北京的政策與謀略/汪道涵否定了中華民國滅亡論/北京的「沒有完成的答卷」/胡錦濤時期的兩個主要觀點/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統一公投‧台獨公投/台獨運動的正向價值/外擊型台獨‧內殺型台獨/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布胡熱線‧馬習會

5. 二○一六震盪
蔡主委否定陳總統/回到一中原則‧爭取一中定義/內向事件‧內部解決/三個漸凍/台獨非台灣的民主所能承載/一中各表‧一中同表/北京會不會放棄國民黨/從新三句走回老三句

6. 兩岸關係未來發展
統一三形態/互統一‧另一次尾巴搖狗/兩岸五階段

7. 人類文明‧兩岸救贖
偉大復興‧偉大和解

8. 中國特色‧普世價值
牴觸‧平行‧交集‧超越/梵谷中國的兩隻耳朵/孫中山‧鄧小平‧中華文化‧台灣經驗/權力遊戲‧潘朵拉盒/不進則退‧自救救人

9. 台獨不可能‧武統不可能
是否舉行「消滅中華民國」的慶典/到了統一那一天‧中華民國仍應存在/中華民國沒有滅亡

10. 合理的過程‧改善之目的
兩岸三張「沒有完成的答卷」/誰都不能把中華民國一筆勾銷/我們不會有台灣國/好像發現了一條路徑

三年多前的一篇黑白集:白色恐怖的綠色操作
尾聲 一篇社論:蔡英文應命那些人止所當止
感謝
 

推薦序

宛如梵谷 嘆兩岸關係的精神病
蘇起


  梵谷是西方美術史上一個罕見的偉大畫家。他短短的一生充滿了激情、挫折、勇氣、理想、矛盾、流血,與創意。他畫作之多(兩千餘幅),生前賣出之少(僅一幅),在知名畫家中應是絕無僅有。他的割耳自殘及最後住進精神病院並舉槍自盡,更是他悲劇人生的兩大高潮。

  黃年兄從梵谷的耳朵談兩岸關係,只能用「別具慧眼」四個字來形容,因為如果撇開兩岸許多眼花撩亂的現象不看,只聚焦於它的本質的話,兩岸關係還真的很有梵谷的悲劇性格。事實上,六十幾年的兩岸關係是如此的沉重,如此的耗人形神,如果我們今天遍數曾經實踐或深研兩岸的風流人物,恐怕會發現他們多半已經退出此一是非場域,改做「吃瓜群眾」了。

  黃年兄是極少數的例外。他文章一篇一篇的寫,專書一本一本的推出,幾十年了,依舊樂此不疲,確屬難能可貴。這本小書脫胎於他向逢甲大學學生演講的講稿。文字語氣深入淺出,自然活潑,完全不像他的社論及專論筆調。內容則維持他一貫的嚴謹風格,條理分明,論理中夾帶期許。

  面對大學生,他勇敢地否定「天然獨」,也否定「天然統」。他期許大陸及台灣都努力完成「未完成的答卷」。他希望兩岸既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有「兩岸同胞的偉大和解」。他希望大陸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走向「有普世價值的中國方案」。他還希望民進黨在「外擊型台獨」已經衰弱的今天,用內部改造來甩掉「內殺型台獨」的政治綁架,否則台獨、中華民國、及台灣經濟都會變成「漸凍人」。

  作為一個悲天憫人的知識分子,黃年兄的耐心解說能不能讓台下的大學生開竅,他的苦口婆心能不能讓藍綠紅菁英暫停算計與廝殺,改為天下蒼生計,實難逆料。但可以確定的是,兩岸關係的精神病,像最後幾年的梵谷一樣,已經越來越嚴重了。

  可不是嗎?冷戰時期在國共一致的「急統」大政方針下,台灣海峽(當時還沒有「兩岸關係」這個名詞)充滿了激情、挫折與流血。後來分量極重的美國因素驟變,大陸與台灣不得已就都轉成「緩統」。大陸美其名曰「和平統一」;台灣的經國先生則從「反攻大陸」改成號召「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當時大陸因為必須壓抑統一願望而罹患了輕微的憂鬱症。台灣更嚴重,因為它長時間的「統一只能說,不能做」,導致初期精神分裂症狀的出現。

  李前總統時期繼續精神分裂。他表面上高舉統一的大旗,但實際上卻一方面用「民主化」理想療癒台灣民眾的挫折情緒,一方面把「民主化」逐步轉成「在地化」,然後成功地滑向「台灣化」。沒想到一路順遂以致志得意滿的李先生在任滿前提出「兩國論」的創意,想要一鼓作氣推到「台獨化」的時候,立即被美中兩強逼回「一中各表」的原地。記得他在兩國論提出後,面對美國駐台代表的當面質疑時,急切地辯解自己並不支持台獨而是一直主張「一中各表」及「一個分治的中國」。從此以後,台灣部分人士就患上了躁鬱症,時而躁進,時而謙卑。

  傾向躁進的陳前總統在任時,經過短時間的謙卑後,勇氣十足地向正名制憲的「急獨」理想邁進。台灣多數民眾及美中兩強聯合反彈,帶來了馬前總統八年的「不統不獨不武」,讓神經緊繃多年的兩岸關係終於鬆了口氣。但神經的鬆弛以及長期對國際問題的漠視,又讓台灣民眾誤以為兩岸的和平與安定輕易可得,而台灣的國內民意放到國際,也一定會是超級無敵的硬道理。這個誤解終讓民進黨回掌政權。

  新上任的蔡政府當然明白國際與兩岸實力新對比的殘酷現實,另外應也沒有忘記「急獨」失敗的慘痛教訓。但它卻很尷尬地發現自己被自己長期「台獨」與「反中」的成功宣傳綁架而動彈不得。折衷之道只好採取「緩獨」策略:對外講「緩」或「維持現狀」,對內仍「獨」。這就讓今天的台灣陷入新的精神分裂:

  「台獨可以做,不可以說」。這個分裂存在於高層自己言行中,中央行政部門言行與其他黨政媒及地方部門言行的差異中,以及眾多支持群眾的內心深處。

  不幸的是,今天的精神分裂極可能比早年的病症更嚴重,因為早年外在環境非常穩定,可預測性很高,但現在的外在環境卻極不穩定而且挑戰性極大,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牽動精神病患的大小神經,所以病患的心理壓力更大。任何稍懂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嚴重的精神分裂持續一段時間後,不斷累積的挫折感很有可能會爆發出更大的問題,釀成像梵谷自殘或其他患者傷及無辜的悲劇。

  黃年兄的新書有理性冷靜的分析,有憂國憂民的情懷,還有具體的政策建言,非常值得關心大局的讀者一閱。爰樂撰此短序以為推薦,並誠懇希望大權在握的人能夠認清兩岸及國際現實,體恤台海和平安定之得來不易,而善謀趨吉避凶之道,以造福百姓是幸。

(作者為《台北論壇》智庫董事長。曾任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國統會召集人、陸委會主委、新聞局長、立法委員等職位)
 
自序1

天然獨是一種偽宿命論


  本書原是一篇對台灣的大學生演說的紀錄稿。

  二○一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我應邀赴私立逢甲大學「強本高濤」通識講座演說,本書的原始主體即是此次演說的紀錄稿,原稿約二萬三千字。當天,我花了兩個小時把它說完。

  「強本高濤」通識講座,由胡志強、翟本喬、高承恕、李濤四位先生共同主持,取名自四人姓名各一字。

  本書是後經校訂補充的版本,主要在文章後段關於「普世價值/中國方案」之引申,完稿約得五萬字,於二○一七年春節前後定稿。

  因此,本書仍然保留了對台灣大學生演說辭的形態。

  我的演講題目是:從梵谷的耳朵談兩岸關係。

  在接獲演說的邀約時,我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圖像是「天然獨」。

  我雖不確定當日聽眾中有無天然獨或有多少位天然獨,但我假設自己是要去對一群年輕的「天然獨」談兩岸關係。

  天然獨是新世代被貼上的政治標籤,這個標籤卻是反智的,也違反人權。

  這是一個粗暴的套套邏輯:因為你是天然獨,所以你就命定要支持台獨了。

  且慢,新世代裡會不會有人要問:為什麼我們命中注定該是天然獨?

  兩岸問題,不應有天然統,也不應有天然獨。如果一切均委諸宿命,統獨的討論就盡然虛無。

  天然獨是一種政治宿命論,也是一種外加的霸凌式的宿命論,並非天然。若在台灣新世代的頭上貼上了「天然獨」的標籤,這是框限了他們對兩岸關係的看法,框限了他們對國家前途的抉擇,當然也框限了他們自我人生的可能性。

  因為,兩岸關係影響國家前途,國家前途影響每一個人的人生。天然獨不僅是框限了一個人的政治意識形態,也等於框限了一個人的人生觀。

  所以,關係重大,怎麼能說:因為你是天然獨,所以你就命定要支持台獨了。

  這場演說,我雖心裡假設與「天然獨」對話,但面對我的聽眾,我完全不想改變或修正任何人對兩岸關係的原本看法。因為,在台灣,任何人對兩岸關係的任何看法在主觀上都不會有錯,而我只是想談一些新世代平常不太注意的角度,供作他們在認知上的參考與對照。

  一切政治認知最後都是取決於主觀。因此,在政治認知上,沒有錯誤的認知,只有不完整的認知、不平衡的認知,與錯置比例原則的認知;接下來,就是根據不完整、不平衡、不符比例原則的認知,可能作出了錯誤的抉擇。
 
  政治認知必須建立在知識與抉擇上,它不是「天然」。因此,像天然獨這樣的政治標籤,它是反智的,也是反人權的,甚至是反社會的。
 
  這場演說,將兩岸關係喻作梵谷的畫像(三十三頁至三十七頁)。書中說,看到梵谷左耳的人是對的,看到梵谷右耳的人也是對的。但是,看到梵谷左耳右耳整張臉的人則更是對的。因為,一個「全臉的梵谷」,比較完整、平衡,也較能呈現準確的比例原則。

  當一位青年真正知道了完整的真相,看到了全臉的梵谷,他仍然可能是一位台獨的支持者。不過,這也不是天然,而是一個認知與抉擇的結論。

  相對而言,在一位青年尚未真正認識完整的真相之前,在還未見過全臉的梵谷之前,無論是外封他是天然獨,或他自封為天然獨,這些皆可能失諸武斷。

  未來,是新世代的未來。不要給新世代貼標籤,新世代也不要被人貼標籤。

  「因為你是天然獨/所以你命定支持台獨」,這種套套邏輯,其實是一種政治霸凌,也形同將新世代視為無工資的政治工具。不要霸凌新世代,新世代也應拒絕被政治霸凌。

  蔡英文總統評論光復中學裝扮納粹事件說,「是我們大人的錯」。能不能問,新世代如果皆成天然獨,大人有沒有錯?尤其,如果新世代未必是天然獨,卻有人硬給他們貼上天然獨的標籤,大人有沒有錯?大人們驅使新世代做為「天然獨」,有沒有承諾他們一個「天然與必然的台灣共和國」?

  再說一遍:兩岸問題,不應當有天然統,也不應當有天然獨。

  兩岸問題是人類歷史上空前複雜無比的文明難題,必須憑藉知識與抉擇,不能委諸宿命論。

  正因不是宿命論,兩岸才有希望。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9103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1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兩岸三張「沒有完成的答卷」
 
從合理的過程到改善之目的,兩岸應當共同付出善意與努力。
 
北京說,蔡英文政府有一張「沒有完成的答卷」。誠然,面對兩岸困局,台灣有必須承當的責任,確實有一張「沒有完成的答卷」。
 
然而,面對兩岸困局,大陸有更大的責任,因為大陸比較強大,所以更應知道,自己也有一張「沒有完成的答卷」。
 
雙方都不能只出卷子給對方答,而不答自己的卷子。
 
前文指出,北京過去標舉「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卻未能否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又未大開大闔地「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這也是一張「沒有完成的答卷」。
 
再者,中共自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以來,已在世人眼前漸漸崛起。但這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通向「中國夢」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中國如何處理高層權力運作體制、基層人權及公民權的憧憬,與中國如何承當國際角色,更是第三張「沒有完成的答卷」。
 
未來,北京不能再「摸著石頭過河」,而是必須有一個「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到有普世價值的中國方案」的轉型與躍升。這才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道路與內涵。
 
否則,中國面對世界、面對高層權力競逐、面對自己的人民,及面對兩岸,恐怕都會出現瓶頸與逆潮。
 
要避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反噬,必須向有普世價值的中國方案找出路。

臨深履薄,不進則退。
 
兩岸的三張未完成的答卷:
 
第一張答卷:台灣如何面對大陸。
第二張答卷:大陸如何面對台灣。
第三張答卷:大陸如何面對中國夢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兩岸三張未完成的答卷

一、台灣如何面對大陸。
二、大陸如何面對台灣。
三、大陸如何面對中國夢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再引前述,為人類文明創典範,為兩岸同胞造救贖。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來支撐「兩岸同胞的偉大和解」,再以「兩岸同胞的偉大和解」來豐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這三張「沒有完成的答卷」,台灣要答自己的卷子,大陸也要答自己的卷子。

最重要的是第三張,如果交卷通過,才是功德圓滿,可大可久。
 

 

 

 

昨天收到一個私信,是一位孩子爸爸發給J媽的,他說: 我的孩子已經三歲了,當孩子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會產生一些焦慮。我們通常會和孩子一起睡,但有一天晚上,我妻子需要完成一份文件,於是就由我帶孩子一起睡覺。 為了讓孩子進入眠,我給孩子講了幾個故事,幫他蓋好被子,道了晚安。可是燈一滅,孩子就急了,他急忙爬下床想去找媽媽。他朝門走去,大喊要我開門。我哄了一段時間不起效果後,讓步了,孩子打開了門。 他找了找,但仍然找不到媽媽,他就開始跺腳,大叫著:''媽媽''。我走過去抱著他。他發瘋似的不停地哭著說''我要媽媽!'' ... 他的哭聲越來越大,有一種悲傷的感覺。我對他說''今晚媽媽要工作,爸爸會陪著你!'' 孩子像發瘋了一樣,直到我媳婦出來,哄好了他。 其實這個孩子的行為很平常,也是很多孩子表現出來的 ''媽媽上癮癥''。在孩子的小時候由於受到了媽媽的照顧,對媽媽產生了極大的依賴,從而表現出對媽媽的過度偏愛。每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孩子就會感到害怕、發慌。其他人,比如爸爸、爺爺奶奶來哄孩子卻絲毫不起作用,反而還會起到相反的結果。 這個問題需要糾正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對父母其中一方的過度偏愛的問題。 孩子為什麼偏愛一個父母 1、天性使然 羅格斯大學發展心理學家,教授洛林·麥庫恩(Lorraine McCune)指出,孩子有與個人建立特殊的關係的能力,媽媽在孩子小時候對其無微不至的照顧是孩子過度依賴媽媽的原因。可是孩子依賴的主體也並不一定是媽媽,也可能是因為爸爸對孩子的影響比較大,導致孩子依賴爸爸。總的來說,孩子在小時候出現對父母一方的偏愛現象是非常正常的。 ... 兩歲和三歲的孩子偏愛家長中的一位是很正常的。他們對父母的偏愛,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從感情方面來講,孩子自從出生後,一般來說與媽媽的親密程度會大於與爸爸的親密程度,這是因為孩子從媽媽肚子裡面出生,與媽媽之間有一種情感聯繫,而且寶寶出生後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媽媽帶著,由媽媽哄孩子入眠,帶著孩子玩,在這些過程中,孩子就會逐漸的依賴媽媽。 2、孩子既得利益被某一方父母滿足 在《父母》雜誌最近進行的一項關於孩子是否有偏愛家長現象的民意測驗中,超過90%的父母表示,孩子在童年時,他們的孩子會偏愛父母中的一位。可見,孩子偏愛家長的現象是很普遍的,因為他們的既得利益得到了滿足。 從另一方面講,小孩子比較注重既得利益,比如媽媽給孩子餵奶,給孩子做飯等等,這些事情可以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所以讓孩子表現出對媽媽的過度依賴。 有研究人員做過實驗:如何換成是爸爸給孩子餵奶,換尿布,孩子哭的時候爸爸第一個衝過去抱,孩子就會過度依賴爸爸。 所以,不管哪一方父母,如果給與孩子的滿足感使她被''困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裡,孩子就會感覺這一方父母是唯一可以滿足他需求的人,也會對其產生過度依賴。 ... 孩子一直偏愛一個父母,這些影響不能忽略 其實每個孩子從出生直到長大,都會對自己的父母產生依賴,因為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接收到的教育不同,來自家長的愛的程度不同,讓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程度也會變得不同。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特羅斯利·艾瑪勤提出:對於孩子與家長來說,孩子表現出適當的依賴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對父母的某一方表現出過度的依賴,則家長要警惕孩子出現''單方父母過度依賴癥''。 如果在孩子小時候沒有控制這種過度依賴的話,讓孩子對父母一方的過度依賴一直到了成年,就會給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困惑。 單方父母過渡依賴癥''可能會有以下影響: ... 1、造成一方父母無暇做其他事 孩子在小時候對於感情的認識並不深刻,他們會優先選擇能夠滿足他們的人,孩子對照顧少的家長就會產疏遠,即使在一件小事上也會表現出來。 比如孩子對媽媽表現出過度依賴,當媽媽過於繁忙時,以前照顧孩子的事情就要由爸爸負責完成,可是正是由於對媽媽的依賴,孩子不會接受除了媽媽之外的人照顧,就會導致媽媽必須放下手中的事情來照顧孩子,這都是過度依賴帶來的麻煩。同時,孩子也一直沒有機會修補與另外一方父母的關係。 2、影響孩子社交溝通能力 孩子的過度依賴也不利於發展自己的獨立性。而且這種依賴感還可能會影響孩子與其他人的交流。 我們小區有一個孩子,媽媽長期在外,主要由爸爸和奶奶照顧。這個小孩三歲了,在外面從來不跟別人打招呼,也不說話。大家都以為孩子語言能力有問題。但是孩子爸爸說:寶寶在家挺能說的。 這就是長期過度依賴一方父母,影響孩子溝通社交的一種表現。 3、影響孩子與另一個父母的感情 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賴總的來說是弊大於利的,在家庭中過度依賴可能會成為一些事情的導火索,導致家庭中不和睦的情況出現。 伯靈頓安大略省幼兒中心的父母教育者黛比·托特(Debbie Todt)解釋說:''孩子過度依賴家長中的一位,會讓另外一位家長感受到壓力,而且從長遠來說,過度依賴一方就會逐漸疏遠另一方。'' 如果父母中的一位,通常是父親,總是缺少照顧孩子、看孩子的機會,那麼他可能沒有太多機會與孩子進行交流,這可能會導致以後孩子與父母產生一種不太舒適的關係。 ... 解決孩子的過度依賴有什麼方法?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解決孩子的偏愛呢?其實對於孩子過度偏愛父母一方的現象,可以從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入手,讓孩子對你產生好感。以下是幾個方法。 1、合理分配任務 我家孩子在1歲前幾乎沒有被爸爸照顧過,因為家裡有老人,有我,所以爸爸在家只是分擔家務,並沒有分擔照顧孩子的任務。 等到孩子1歲的時候,我發現孩子拒絕讓爸爸抱,我意識到了這個事情或很嚴重,必須要改善。 當時我每天早晨都會給孩子讀唐詩,雖然孩子不會說話,但是是可以聽懂的。有一天我會女兒說:這首唐詩的字媽媽不認識了,爸爸認識,讓爸爸給你讀吧。 老公趕緊把孩子抱過去,雖然孩子抵抗了一下,但是由於唐詩書在老公手裡,還有很有吸引力的。就這樣,第一天,孩子在爸爸懷裡,聽完了唐詩。以後我就把這個任務交給老公。 每天早晨,孩子就會拿著書,給爸爸讓爸爸讀。 所以,被過度依賴的父母,要跟另外一半合理分配任務,另外一半儘自己所能讓孩子們感受到快樂,讓孩子感受到對他的愛。 儘可能地把養育孩子的任務分開,特別是那些有助於建立牢固感情的撫慰性任務。 ... 2、建立照顧時間輪換機制 除此之外還可以創建一個時間表將照顧孩子的任務根據時間分配,在一些時間段內爸爸負責孩子的洗澡和就寢,其他時間則由媽媽負責。 通常,孩子們會在一段時間內抗拒這種行為,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無法獲得渴望的撫慰體驗。但是當另一位家長提出新的、有趣的想法時,這可以減少孩子的恐懼感並幫助孩子適應一種新的體驗。 由於老公工作忙,我就把他照顧孩子的大塊時間安排在周末(所以老公說周末比上班累多了,哈哈)! 我會把適合老公跟孩子一起做的留在周末,比如手工,比如一起修理玩具等。這樣一段時間後,孩子會知道,那些任務是要跟爸爸一起完成的,她自己也會主動提出要在周末等爸爸一起。 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從而減少過於依賴父母某一方的現象。 3、父母雙方一起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每個家庭都應該在每周與孩子約定舉行一個家庭聚會。不必計劃一些旅遊等過於大的計劃,只需要和孩子出去聚一聚餐,去遊樂場甚至在家中陪伴孩子都可以。 孩子需要的是每周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讓孩子享受與父母在一起的並且不受其他人打擾的時間。 《給孩子你的全部》一書中說:陪伴孩子的時候,關掉電腦、手機螢幕,你要在至少一個小時內把100%的注意力放在你的孩子身上,讓世界的其他部分慢慢''消失'',創造出一個只有家長與孩子的溫馨環境。 ... 我們生活在一個繁忙的世界,要承擔責任很多。對於職場父母來說:當工作占據了大部分時間時,可能很難適應正常的家庭時間。但無論如何,請抽出時間與孩子進行一些遊戲,讓孩子選擇遊戲,這樣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情感上,孩子享受的家庭時光越多,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就越好。 我老公上班基本是上996,晚上回來的時候,孩子基本都入睡了,除了早晨他會留出一點時間給孩子外,周末我們一定會一起帶孩子出去一次,這已經成為家庭生活的一種儀式。 4、父母雙方在何時都要保持對孩子的愛 法國心理學家費德里茲的作品《你應該這樣愛孩子》說:當我們無條件地愛我們的孩子時,我們向他們表明,無論環境如何,我們都在他們身邊。他們越內化爸爸媽媽總是在身邊的信息,他們與父母之間形成的依戀就越強烈。 無論是孩子排斥父母還是父母排斥孩子,都是很傷人的。不管怎樣,要對孩子表現出你的愛。向孩子傾注你的擁抱、親吻和愛,釋放你所有的耐心。 ... 面對孩子「過渡依賴」,雙方父母應保持的心態 △不要急於改變現狀 溫哥華的一位家庭支持協調員Trish Brown認為:無論孩子偏愛的是母親還是爸爸,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照顧不同造成的,改變現狀不能在短期內得到改善。 對於嬰兒、學步兒童甚至學齡前兒童來說,媽媽通常是最受他們喜愛的,因為媽媽通常能夠滿足孩子的需求,比如給孩子餵母乳等等,當孩子不高興時、在晚上做噩夢醒來或受傷時安慰他們的人通常是媽媽。 偏愛也是孩子與父母交往的一種方式。孩子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這是需要時間的。所以當自己是被孩子偏愛的一方時,不要急著一下子就將孩子的偏愛消除掉,這是不現實的事情。 ... △不被喜歡的一方 孩子不喜歡家長中的一方是很正常的。孩子說出的''我不喜歡你''或''我不想要你和我一起做這個活動''等等話,這些都是暫時的和膚淺的,而不是深刻而永久的拒絕。 作為''被拒絕的父母'',我們要展示自己對孩子的愛,告訴孩子除了媽媽之外,爸爸也是可以依靠的。找出孩子不喜歡的家長中的一方的原因,慢慢的增加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對於感情的問題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可能會影響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使得親子之間的感情更加僵化。 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平等的愛和時間,警惕孩子出現「過度依賴一方父母」的現象,父母要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責備孩子。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加入J媽粉絲圈,點擊 ,更多科學育兒知識在那裡等你哦! 我是J媽,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 ... 每一個文章都是我的原創,如需轉載,必須取得授權。 文內如果有錯別字,請見諒。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WEFV2626EFCEYYYB15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4GxG73d.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46532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中新髮型設計推薦髮廊新社髮廊推薦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台中西區傭懶雲朵捲專業染髮燙髮髮廊台中北區韓式髮根燙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綠園道附近韓式木馬燙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勤美誠品附近中長髮尷尬期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 台中Dcard燙髮推薦新社水波紋捲學生染髮推薦髮廊 烏日後梳髮型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布丁頭的救星推薦美髮沙龍台中耳下三公分修剪推薦髮廊 石岡剪髮推薦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水波紋燙台中燙髮推薦綠園道附近瀏海減齡方式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霧峰結構護髮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 PTT推薦的台中護髮染髮燙髮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家都在搶這個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